>>>>> 烦 恼 <<<<<在之前的文章里,和大家聊到了,如何让烦消失的方式,当然小君的方式并不是逃避,而是在一转念间,烦恼消弭;后来小君也聊到了,当烦恼无法转念即逝的话,我们要如何去面对烦恼,毕竟在烦恼中成长,也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聊聊,什么是导致烦恼的根源。LET IT GO在佛学中,将烦恼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或者也可以称:“见思惑”、“尘沙惑”、“无
查看更多你是否每日迎着晨曦赶着早高峰,在茫茫人群中随波而行;你是否每每踩着点进公司,埋头伏案,再抬头窗外日暮已深沉;你是否往往披星戴月赶赴约,如约而至的从来都是末班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疲惫占据了心灵,或许才发现你已许久没有清晨阳光的印象,忘了落日余晖的颜色,记忆中的月光,也是模糊的惨白。 其实,失色的并不是晨光与晚霞,而是我们我们疲惫的灵魂。当内心被枯燥与乏味充斥时,风花雪月尽失色。 其实,
查看更多>>>>>烦恼与否 一念之间<<<<<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烦恼是“色”亦是“空”,诚如佛法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烦恼与否,很多时候不过是一念之间所决定的,当不执着于烦恼时候,便无烦恼,就如前文《烦恼的解药》中的小君一般,想开了便释然了。然而生活中也有许多烦恼不期然之间便到来了,不可逃也逃不掉,那么如何面对就是关键了。1其实在佛学经典中,关于面对烦恼的说法不少,小乘佛教提倡断烦恼,因此有许多人选择以
查看更多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步往极乐不过一花、一念、一微笑。 可见于微末处亦可观得大智慧,一瞬之间亦可的永恒,一世尘缘便结于那微微一笑,一念之间便是天与地之别。 然则世人见知有崖,而本心却无极限。当心澄宁静时,便可不纠结于表相,不执着于认知,观一草便可得一天堂,握一砂即握一方极乐;灵魂若是自由的,便可乘风扶摇,观北冥游鱼,随大鹏南徙,天地之大,万法自如。
查看更多二零二三 卯兔年 二月廿六 永明法师圆寂日
查看更多禅宗云:人人皆有佛性,本心便是佛性。“人性本净”“自性常清静”,清净的本性本应是纯真无烦恼,流转挥洒自如的。然而当起了分别心,起了执着心,本心便为外界的挂碍所桎梏,烦恼、痛苦、焦虑便因此而生。何谓分别心?是非善恶,美丑喜恶,有无信仰,学历高低…将事物比较判断,定优劣高下皆是分别心。何谓执着?放不下,挣不脱,困缚其中,便是执着。纠结回报的付出是执着,在意他人的看法是执着,苦恼过去的遗憾、焦虑将来的未
查看更多我们眼中的世界真的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么?不!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不过是不过是感官经验所塑造出来的表象罢了。我们所认识的、看见的、体验到的一切,也往往受到太多认知和情绪的影响。 因此,当有人问起:这世界美好么?不管答案是“是”,还是“否”。体现的皆是你对这世界的认知。美好的,是你内心体验,不美好的,亦是你内心的感受。 而心态,正是决定这一切的关键。常言道“佛眼见佛”而积极的心态,可以为你塑
查看更多佛学与电影Buddhism and Film人人皆有佛性!这是禅宗的观点,并且于禅宗来说,修行有十万八千法门,人人皆可因循自己的特性来寻找适合自己的法门。就如禅宗本无顿悟和渐悟之别,六祖惠能曾云:“法无顿渐,人有利顿。”识本心 见本性、因此有人青灯古佛,隐遁尘寰;亦有人修“生活禅”,红尘中了悟;更有人放下屠刀,便顿悟成佛。修行法门有别,但终究是为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而这本性便是佛性。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
查看更多佛学与电影Buddhism and Film人人皆有佛性!这是禅宗的观点,并且于禅宗来说,修行有十万八千法门,人人皆可因循自己的特性来寻找适合自己的法门。就如禅宗本无顿悟和渐悟之别,六祖惠能曾云:“法无顿渐,人有利顿。”识本心 见本性、因此有人青灯古佛,隐遁尘寰;亦有人修“生活禅”,红尘中了悟;更有人放下屠刀,便顿悟成佛。修行法门有别,但终究是为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而这本性便是佛性。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
查看更多二零二三毛兔年 二月廿一 普贤菩萨圣诞
查看更多二零二三 卯兔年 二月十九 观音圣诞日
查看更多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查看更多何谓万古长空?佛法长存,不因世事而改变。何谓一朝风月?悟禅修行,事在己身,需着眼当下!全身心的投入当下,当下即永恒。一念成佛,与道同在!世事无常,人生如梦。与其为失去而悲伤,不如活在当下;与其为将来而奢求,不如活在当下!当你全身心的投入到当下,时间将会为你而停驻。正如维根斯坦所言:如果我们把永恒视为无时间感而不是时间的永续,那么永生属于活在当下的人!
查看更多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