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让千年古乐在现代迸发独特魅力

名家藏单 2025-06-30  20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李白一首《蜀道难》生动地写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险峻且让人望而生畏的气势。但其实在中华大地上,若要论行道之难,要更甚于蜀道,那便是闽地。


在福建流传着“闽道难,更甚于蜀道”之说。而其最具象的结果就是,历史上闽地基本属于兵家不争之地。毕竟,以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说法便是:“福建偏居海隅,地势艰险。如果据闽争天下,则福建的兵力和钱粮不足以实现这一目标。”毕竟在旧时,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境多为陆地丘陵,山林屏障,攻难守易,但若要翻山越岭出闽亦是一大难题。


而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亦是显著的。山道难畅通使得早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受到了极大的阻力。不过,这种特殊的环境,也使得早期的文化一旦传播入闽地就很可能会被长期地保存下来,而这也是福建多有现文化“活化石”的原因。


就比如,闽南语就是最早形成于汉末,且是唐代河洛地区的语言,至今保留了许多古语的特色,而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南音,亦是保留在闽地的中国音乐发展史的“活化石”。






南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它是以闽南语演唱的具有鲜明闽地特色的传统音乐。但关于南音的起源在文献上却追溯不到明确的记载。但这并难不倒乐衷于于追溯源头的人们,毕竟从南音的表演方式和保留曲目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寻得其渊源的端倪。


从南音中保留的曲目来看,南音与唐朝及唐朝之前的音乐有着一定的关系。如南音中保留了许多唐朝及之前的同名曲牌,如“三台令”、“梁州曲”、“甘州曲”等。因此在民间传说中,南音是由唐代末代闽王王审知兄弟入闽时所带来的唐代宫廷音乐。


经专家的考中,目前一般认为,南音大约形成在宋朝,发展于明清时期,其唱法则保留了唐代之前的古老民族唱法,而南管的演奏亦是延续了唐宋时期的特色。


南音中最有特色的乐器便是采用曲颈设计的琵琶,人称南琶,而其演奏方式也是在如今看来相当独特的横抱手法。但这种横抱琵琶的演奏方式,我们却可以从早期的绘画中找到相同的手法。例如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所绘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所描绘的便是唐朝传统的横抱琵琶拨弦弹奏的方式。






南音中使用的其他乐器也多循古制。如南音洞箫所沿用的就是唐代的尺八遗制,在闽地之外,尺八早已在宋代绝迹,唯有南音中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南音三弦则是由秦汉时期的“鼗”演变而来,二弦则是保留了中国弦乐始祖魏晋奚琴的基本样式,其拍板的样式和钝化壁画中《伎乐图》中所绘的几乎别无二致。


可见,一支南音乐队便是一支行走的小型古典乐器博物馆。更不论南音使用的工乂谱、辞曲唱音和乐器演奏手法皆是保存了上千年的音乐遗迹。


正因南音的存在,才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欣赏千百年前遗音之美,让音乐的审美得以穿越时空迸发出独特的魅力。



END

声明:本文使用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