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是一个学术派别。诸子百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由于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大变革,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为汉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编年史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开始至今,一年也没有中断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十分活跃,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尤其是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
为什么孔子会一生漂泊、四处碰壁呢?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大变革,各派都在政治舞台上表现一番,想成为社会的统一思想。孔子的儒家学说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其核心是崇尚“克己复礼为仁”。“礼”就是周礼。《周礼》是儒家经典,由西周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面对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大变革,孔子认为:只要人人都能“克己复礼”,社会就会消除混乱,回复平静。孔子看不到新的生产关系必然要取代旧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企图阻碍社会向前发展。为此,他四处游说,极力推销《周礼》。这怎么会不“一生漂泊、四处碰壁”呢?
西周成立,周公旦制定的《周礼》是一整套社会制度。西周的分封诸侯,形成“国中有国”的局面,诸侯国虽然服从周天子,但有一定的独立性。西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对诸侯国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随着诸侯国君死亡,分割成几个小诸侯国传给儿子们,一代代下来,形成几百个小诸侯国。周王平王东迁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由于亲缘关系的淡化和利益关系的紧张,诸侯国之间相互并吞,战争不断,而周天子的权威名存实亡。
诸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间出现争夺霸主的局面。诸侯林立的局面,严重束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那些重用法家,实行变法的诸侯国,解放生产力,迅速强大起来。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动荡、大改组,几百个小国逐渐归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战国七雄(秦、楚、燕、齐、韩、赵、魏)切底消灭了其它诸候国,进一步整治了混乱局面,更迫令周天子给予其各自封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到最后由强秦灭掉其它六国与周朝,正式结束了整个东周时代。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齐代姜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孔子维护旧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直到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而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其门生弟子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产生歧见。孔子逝世后,孔门弟子逐步分化。到战国中后期,儒学成为“显学”的同时,也形成八个派别。《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现今所说儒家为“孔孟之道”,其实,孟子开始游说时,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战国七雄已准备长期的大厮杀。虽然此时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期剧烈(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但是,这时也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即“令民为什伍”,这是以军事组织原则加之全民。在战场上,骑兵登场,步兵人数大量增加。“斩首六万”、“斩首七千”已始见于各国的纪录。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所以,孟子被人称“具有革命性”,因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无济于事的。
秦焚书坑儒后,除《易经》外,儒书基本绝迹,仅靠儒生记忆背诵才流传下来。汉朝时,五经通过年迈儒者得以复原,以汉隶书写,称“今文经学”。后在孔子故居发现隐藏了一部分儒经,以孔子时代的蝌蚪文记载,经刘歆整理,称“古文经学”。两者在流传文本和经典解读方法上均有差异,后经郑玄统一今古文,今古之争渐息,儒经在文本上的争议被平息。宋•朱熹修正《大学》文本,但被其后的明•王阳明所反对,并推崇古本《大学》,于是又开始流传古本。明太祖朱元璋曾欲对《孟子》进行删节,遭臣属以死要挟,强烈反对而放弃。清末时局动荡,人心思变,疑古之风日盛,今古文之争又起。康有为认为: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但又被其后的学者所驳斥。今天所看到的儒经,大多源自汉儒的流传,而解读上,则承袭了宋明儒的思想。这是儒家内部纷争。
儒家起源于孔子学派。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时推行,使儒家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主要统治地位的学派。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和秦末汉初的战乱以后,直接传承自孔子的儒学已不可考。《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总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九节:“孔子学说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适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
在秦代和汉初,儒家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挑战;受近现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新文化运动冲击;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中历空前之厄。这是儒家外部受批。但是,由于儒家思想主要是“维护现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史中,改朝换代是短暂的,“维护现状”是长期的,所以,儒学在具体细节上被各朝统治者修改后,用来“维护现状”,所以有“造反之时反孔,称皇以后尊孔”的循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被历代皇帝越捧越高,于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以致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後,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今天,儒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我在9月4日《闲话“谣言和真相”》中说:“最近30年,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反复复,在批判个人崇拜的幌子下,全面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幌子下,全面宣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更有甚者,基于对文化现状的不满,一种复古浪潮开始涌现。为了修复文化传统,‘儒学热’、‘读经热’和‘大师热’开始大肆流行,形成以儒学为骨、道家为肉、医家和气功家为肌肤的国学体系,其基本特征是:1.大力倡导国家主义,试图仿效董仲舒,在朝廷的支持下重建儒家专制。2.国学倡导者多以‘大师’自居,道貌岸然、装神弄鬼,以叩拜、下跪和个人造魅的方式,制造老式的圣人偶像。3.各种名目的国学班,从总裁国学班,到幼儿国学班,都收取高额费用,将国学当作高效敛财的工具。4.把国学定义为‘国粹’,借此否定‘西学’,进而否定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以自闭的方式,向狭隘民族主义后退。而以排外为特征的民族主义,通常是个人自卑情结投射在民族版图上的结果,它无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任何优秀的民族文化,均非缘于自我封闭和自我纯化,而是对‘外’开放和兼收并蓄的结果。”但是,我是人微言轻,孔子身价却越来越高。
《百度百科•孔孟之道》:“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是非常重视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的,他对孔孟之道没有做过多的阐述,但是,邓小平非常重视仁义礼智信,他赋予了孔孟之道新时代的精神,孔孟之道所提倡的“仁德”、“民为重”,邓小平都在不断地发扬着其中的伟大精神。邓小平改革开放后,将仁义礼智信、仁德、民为重等重要思想理论用到了现代化生产力、现代化市场经济、现代化民营企业、以及现代化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并号召通过诚信、民为重等重要思想来激活中国市场经济和中国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
孔子的身高7.9米、基座1.6米、重17吨的青铜雕像竖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门广场内100天,后来移至国博西侧北庭院内。这是继毛泽东、孙中山之后第三位进驻这一区域的历史人物。2013年9月28日,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癸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上午9时许,由政府工作人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海外孔子学院代表、孔子后裔、宗亲及专家学者等组成的祭祀队伍在孔庙外的神道上向孔庙缓缓行进,他们佩戴黄色绶带,面色持重,目光虔诚。9时50分许,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季缃绮主持下,祭孔大典正式开始。在一阵阵编钟和鸣、钟鼓齐声中,身着汉服的舞者着冠与带,持羽和龠,轻盈起舞。参加祭孔的领导和贵宾一一在《万世师表》《为政以德》等奏乐声中向先师孔子敬献花篮。奏乐或表达对孔子虔诚敬仰,或述志谨承孔子施政思想,随着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恭读祭文声落,寄予美好宏愿的《天下大同》奏响,全场嘉宾集体行三鞠躬礼,司仪宣布祭典礼成。”与孔子相比,毛泽东、孙中山的诞辰又怎么样呢?
近代有三次对儒家思想的较大冲击:1.太平天国运动中,草根阶层对儒学的冲击。2.戊戌变法的变法派思想家对儒学的冲击。3.民国成立后的新文化运动,各类激进主义新思潮对儒学的冲击。面对冲击,儒学也作出反应,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1.明清以来,西学东渐。尤其是鸦片战争后,面对西学的压力,清代儒家开明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张。中国的落后致使人们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儒学内部龚自珍、魏源等,以汉学批宋学,主张改革,成为近代儒学之异端。
2.儒学原先并无确立神秘力量为文明核心并统御教徒的特点。康有为、陈焕章创立孔教,将儒学宗教化。这就是真正的“儒教”,而《百度百科•儒家》第一句话:“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就是误解。
3.学衡派对孔子、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深刻的研判,产生新儒家。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主要表现为孙中山的籍古创制。孙中山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政权与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建国方略》中慕仿周礼制订非常详细的“结会”、“动议”等程序和仪规;《民族主义》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民权主义》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观念来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的分野。《民生主义》中以儒家倡导的大同主义作为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4.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溯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其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官方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中含有儒学的内容;其特征是:新儒学活动主要体现于思想领域;新儒学目标是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学。代表作有梁溯溟的《乡村建设》、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熊十力继承陆王心学构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新儒学核心是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是在儒学遭到普遍责难时的对策。这一阶段的新儒学在思想研究领域进行的探索,没有对社会发展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5.近30多年是新儒学的恢复和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过去的那些新儒学著作重新进入人们视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讨论新儒学的功过利弊。最新儒学研究孔孟之道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他们对儒学和新儒学进行彻底的和全面的去糟取精、古为今用。最新儒学是当代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兴的“大众儒学”是最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儒家典籍《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竟然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总有一天,孔孟之道会被写进《宪法》、《党章》。
说了儒家、儒教,再说儒将。这个“儒”与前两者完全不同,是指读书人。唐•元稹《高允恭授侍御史知杂事制》:“允恭始以儒家子能文入官,在监察御史时,分务东台,无所顾虑。”宋•罗烨《醉翁谈录•金陵真氏有诗才》:“元祐中,有真氏者,本金陵儒家也,美貌又有诗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家下贫穷,不敢仰攀富户,但得一样儒家女儿,可备中馈,延子嗣足矣。”
儒字,《康熙字典》解释:【唐韵】人朱切。【集韵】【韵会】汝朱切,夶音襦。学者之称。【扬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周礼•天官】四曰儒,以道得民。【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白话层面理解有两种意思:1.有道之士。《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凡有道术者皆称儒。”2.《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儒”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遍的一种称呼。《论语》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那时,有知识才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
古代战争中,致胜因素:1.蛮力。例如:程咬金三斧头。2.武艺。各种兵器都有路数和绝招,例如:罗成的回马枪、秦琼的撒手锏。3.布阵。例如:诸葛亮的八卦阵、 田单的火牛阵。4.兵法和计谋。例如:庞统的连环计、司徒王允的连环计。《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谋略,被称为“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5.兵力、粮草、军饷等等。
“儒将”指有学识、风度儒雅的将帅。唐•薛能《清河泛舟》诗:“儒将不须夸郄縠,未闻诗句解风流。”宋•苏辙《次韵王君北都偶成》之一:“千夫奉儒将,百兽伏麒麟。”阿英《戎行兼言艺文事》:“陈毅同志是一员‘儒将’,能征善战,又精通文墨。”
狭义的儒将不习弓马,当然,骑马的也可以,例如:司马懿、曾国藩、孙膑等。广义的儒将会骑射,但是不以武力见长,青史留名的靠其策略,例如:韩信、周瑜、陆逊、李靖。
其实,“儒将”的读书如果是兵书,只是“不以武力见长”,青史留名的靠其策略。更有著有兵书,创造军事理论者,例如:孙武、孙膑、毛泽东。还有除了兵书,精通其他文学艺术者,例如:周瑜精通音律;毛泽东精通诗词、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等;陈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一部中国古代战史,可谓武将如云,然而儒将却寥若晨星、屈指可数。能挤身儒将之列的,除出身文人、风度儒雅这两条基本条件外,还须胸有韬略(最好有军事理论著作传世)、腹有文墨(棋琴书画诗词歌赋俱通)、战绩卓著。所以,“儒”指读书人,应该不单是熟读兵书,书的含义更广。
总之,必须把儒家与儒教的概念分开;必须把儒家与读书人的概念分开;必须把读兵书与读一般书(尤其是现代科学书)的概念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