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知道《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虽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诸子百家的思想基本都可以在《周易》中找到根源。且儒家将其视为“六经之首”,在道家《周易》亦是“三玄之冠”。可以说,若没有《周易》或许就没有如今中华文化的格局。
但若要究其根本,其实《周易》最开始就是一本占筮之书。因此朱熹认为,若要真正理解《周易》就要从占筮的角度去理解书中卦辞和爻辞的意义。可见《周易》占筮之书的属性就是其最原本的面目,而后才有了儒家和道家对其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有趣的是,儒家先圣孔子对《周易》有着相当深刻的了解。他曾深入的研读《周易》而留下了“韦编三绝”的佳话,他甚至还探知了《周易》的作者之一周文王和周公创《易》背后的苦心。然而在对《周易》有了深入的了解后,孔子还是说出了“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这一席话。



往往有人将这句话视为孔子对以《周易》占卜的否认,其实对于小君来说,孔子这一席话所说的,不过是认为:当对《周易》有了深刻的理解后,能了解这世间事物发展变化的底层逻辑。当洞悉了世间事物变化的规律,便无需多此一举以占卜这种,并不十分可靠的手法去获知事物发展的结果了。
毕竟,若真正理解《周易》,便可以知道,《周易》中吉凶并没有定论,一切都在动态的发展中不断地演变的。因为《周易》并不主张宿命论,因此《周易》卦辞、爻辞中所谓的“吉、凶”都是有其产生的前提条件。
读《周易》时,若只执着于每一卦每一爻中的“吉、凶”断言,那么用佛门的语言来说就是太过于着相了。
其实对于小君来说,《周易》中每一卦、,每一爻,与其说是“吉凶”断言,不如说是场景的模拟。其作用在于让你可以设身处地地体验,如果身处其中,你会如何思考,如何决定自己的行为模式。可以说,《周易》中每一卦都是一个人生中的命题,都是生活中的某一种“道”,而每一爻则是事物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一种可能,亦是我们将可能面对的一个场景,亦是人生中的一场预演。

当我们通过《周易》而对人生中这种种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场景有用深刻的体会,并从中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后,往后余生再遇到任何难题,都能轻松面对,顺利化解。
因此,所谓的“善易者不卜”,并非不能卜,而是没有必要卜。当你对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生的种种可能都已经了然于胸的时候,我们便可以客观动态的视角去推测事物发展的进程,并以此预备好应对的方针。
既然有这样的能力了,那还需要一个并不那么可能的结果来禁锢我们追求和突破么?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周易》所阐述的客观规律可视为道,但用《周易》来占卜则将其视为器之用,本应握有大道,却将其作为器之用,不禁让小君有暴殄天物的惋惜。
再加上人生中偶有大道与小我的冲突,以《周易》卜小我的利害,结果自然也只能占得为小我之私的结果,这么做却也是违背了《周易》的天道观。

END

感谢摄影师 兮兮森林迷了路
提供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