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每年一到年初可谓是传统活动扎堆看得小君不亦乐乎。而这两年的传统民俗活动中,除了火爆的福建游神活动,小君最关注的当属广东潮汕的英歌舞了。
每当潮汕街头的英歌舞锣鼓响起,这一激动人心中华战舞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
为何称潮汕英歌舞为中华战舞呢?这源于它的表演风格和它的起源传承。
但若要追溯英歌舞的起源,如今依旧是众说纷纭。事实上小君觉得很多民间风俗其实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起源,例如英歌舞它是在民间中自发,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各种特色文化,最终衍生出这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表演方式。
因此,若一定要让它有个源头,小君认为以下几种来源皆为其增色。
如今追溯英歌舞的历史,最早或许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据传,最开始的英歌舞或许是农人农闲之余在田间地头的自娱自乐,或是耕田插秧时的劳动歌舞。这种朴素的民间自发的歌舞也曾被记录在史料中,清代周硕勋所作的《潮州府志》中便有着墨,还将其称为“秧歌”,或许当时的表演形式有些类似北方的“秧歌”?而“英歌”之名或许便是源于“秧歌”之称。
在有明一朝,中国的沿海地带时常受到倭寇的侵扰,若翻开明代东南地区的史册,便可见一段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抗倭事迹。若提起明朝历史上最有名的抗倭英雄,那么非戚继光莫属。据传,在嘉靖年间,戚继光一次次击退了倭寇的侵扰,潮汕百姓们为了纪念这位抗倭英雄的大捷,便模仿藤牌军的操练架势,以木槌模仿兵器,变战术为艺术,第一次为英歌舞注入了战舞的元素。而将战术元素融入舞蹈中,也让一开始单纯的劳动歌舞,越发的具有凝聚力,和勇武的气势。
到了清代,随着《水浒传》戏剧的盛行又为英歌舞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英歌舞的装扮越发的鲜活,还拥有了故事的情节。为了演绎梁山好汉的侠义和勇武,英歌舞的武术特点也越发的明显,且具有独特的魅力了。

或许还有朋友会觉得,英歌舞中似乎也存在着非常鲜明的傩戏特征。傩戏作为中国戏曲的源头,在各种戏曲表演中都从不同的角度传承了其表现特征。而英歌舞脸上油彩便是由傩戏面具演化而来,手中的棍棒便是《周礼》中方相氏“执戈扬盾”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明代《潮州府志》又载:“正月十五,各社扮魑魅魍魉,执戈扬盾,驱疫于道。”当年木棒捶地叩响的便是三千年驱魔仪式的回响。或许便是明代的地方傩戏和田间劳作歌舞,共同作为英歌舞的源头,而驱逐倭寇的阵法和水浒英雄的戏曲一同为英歌舞增色,才有了如今震撼人心的“中华战舞”。

END

声明:本文使用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