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是华美而又精细的。其构造繁复更显技艺,且建筑中的各个部件,实用与美观相得益彰。更有趣的是,众多的部件由于功能和作用不同各有不同的称呼。即便如建筑中的柱子,在不同的位置和功用上都有专有的名词,偏偏名字都还很形象。
如在建筑屋檐下最外层的柱子称檐柱,建筑檐内中线以外的柱子皆称金柱,转角立柱称角柱,山墙内的柱子称山柱,大梁上的短柱称瓜柱,庑殿顶顶支撑脊檩的小短柱称雷公柱。但我最喜欢的名称则是栏杆上那一排排望柱。给人的意象便像那凭栏而望,等待归人的感觉。

望柱,亦称栏杆柱,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立于桥梁或是建筑外端栏板之间的小短柱。他分有柱头和柱身两部分,一般我们常见的望柱多是柱身相对简单朴素,但柱头上的雕刻则相当精美,多姿多彩。还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上曾学过《卢沟桥的狮子》,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句“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课文中还曾提到卢沟桥“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子上都雕着狮子。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其后,还有对望柱上的狮子们各种神态的描写,由此亦可证望柱柱头的雕刻装饰之精美。
据载,望柱的雏形应是出现在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中。当然,同其他年代久远的建筑构件一样,最开始的话望柱也是相当质朴的,且基本用的是木质材料。不过当时质朴的望柱也有其质朴的装饰和象征意义。只不过随着建筑和雕刻工艺的发展,望柱的用料雕刻手法也不断地在发展。不单单设计上逐渐由简约而趋于华丽繁复,到了唐代望柱的雕刻之华美富丽可谓是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且在选材上也逐渐从木质材料,发展到以石料为主,甚至还出现了金属望柱。

但宋代之后,理学思想的兴起影响着人们审美追求,宋人的审美逐渐由唐朝富丽磅礴逐渐演化为简约含蓄,而望柱的设计亦体现了宋人的这种审美趋势。望柱虽不再追求繁复华丽,却越发的注重各建筑部件与换将和谐共美,线条与形体的微妙变化,以此来传达宋人所特有的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
然而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巅峰在明清两代,此时望柱的设计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不管是文人名士所追求的江南园林,或是体现皇家气派的北方府邸,望柱的设计都充分的展现了时代所特有的建筑技艺和审美情趣以及深邃的文化内涵。

END

本图片除平台拍摄及相关作者提供外,
其它图片均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号不对其来源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