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凉风拂过大地,晨光中的草木凝起晶莹露珠,白露节气便悄然来临。这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精辟指出:“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此时节,天地间阳气渐收,阴气日盛,自然界开始呈现一派“金风玉露”的清肃景象。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早已点明“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强调秋季养生贵在“收”,与自然界同步收敛神气、蓄养精气,以平和安稳的状态应对气候转变。白露正是这一转变的关键节点,也是调整身心、为冬日储备能量的黄金期。
古人深谙“不时不食”的智慧,白露时节的饮食调理尤为关键。此时秋燥渐显,燥邪易伤肺津,引起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不适。饮食当以“润”字为先。

白露饮食
古人深谙“不时不食”的智慧,白露时节的饮食调理尤为关键。此时秋燥渐显,燥邪易伤肺津,引起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不适。饮食当以“润”字为先:
宜润肺生津:多食甘润平和之品。雪梨清甜多汁,可生津润燥;银耳素有“平民燕窝”之美誉,能滋阴润肺;芝麻、核桃富含油脂,润肠通便兼养阴;蜂蜜更是天然的润燥佳品。古人常于此时熬制冰糖雪梨羹、银耳莲子羹,不仅味美,更契合养生之道。传说慈禧太后深秋便常以银耳羹养颜润肺。
宜温养脾胃:白露后虽白天尚暖,早晚寒气已重。民间素有“白露身不露”之诫,饮食亦需顾护中焦。可适量食用温热软烂的粥品,如南瓜小米粥、山药糯米粥,既易消化,又能温养脾胃之气。适量添加红枣、桂圆,更能温中补益。
宜增酸少辛:中医认为“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如葡萄、石榴、山楂、柚子等,助肺气收敛,平抑过旺的肝气。同时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散之物的摄入,避免耗散肺气,加剧秋燥。

忌过食生冷寒凉:白露时节,人体阳气开始向内收敛,脾胃功能相对夏季减弱。生冷瓜果(如西瓜、甜瓜)、冰镇饮品、海鲜刺身等寒凉之物,极易损伤脾阳,导致腹痛、腹泻。古人对此早有警醒,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即指出:“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忌肥甘厚味无度:秋高气爽,食欲往往转佳,但需避免放纵口腹之欲,大量摄入油腻煎炸、辛辣烧烤、甜腻糕点等厚重之品。此类食物易生痰湿,加重脾胃负担,助长内热,与秋季收敛清养之道相悖。

起居运动
白露时节昼夜温差显著加大,“一场秋雨一场寒”感受日深。此时养生,保暖防寒是重中之重:
适时添衣,护住关键:尤其要注意保护颈项、肚脐(神阙穴)和双脚不受寒。脚部素有“第二心脏”之称,距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保温能力差。民间智慧“白露不露脚”正是此理。夜晚入睡时,腹部也应加盖薄被,防止寒气由脐部入侵。薄外套、围巾、袜子是这个时节随身必备的“护身符”。
早睡早起,顺应阳敛:《黄帝内经》倡导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建议晚上10点前)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清晨6-7点)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保证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是涵养秋收之气、增强抵抗力的基础。
在运动方面,白露后宜选择节奏舒缓、动静结合的项目:
舒缓柔和为主: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温和的瑜伽等。这些运动能活动筋骨、畅通气血,又不至于过度耗散宝贵的津液和阳气。避免进行导致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过汗会伤津耗气。
登高望远畅情怀:秋高气爽之际,登高远眺是极佳选择。此举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极目骋怀,有助于开阔心胸、疏解秋季易生的悲愁情绪,契合“使志安宁”的养生要旨。王维笔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正是登高养生的心灵写照。



精神调摄
秋季在五脏对应肺,在情志则与“悲忧”相关。目睹万物凋零,人易产生萧索、感伤的情绪。
白露养生,精神调摄不可忽视:
保持心境平和:努力做到神志安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忧思悲愁。可通过聆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静坐冥想等方式,使浮躁的心绪沉淀下来。
收敛神气,减少耗散:秋季贵在“收”,精神活动也应趋向内敛。减少无谓的思虑和过度的社交应酬,让心神得到休养和宁静。可多接触大自然,感受秋日的宁静与丰盈,体会“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豁达。
白露节气,是大自然给予我们调整身心、休养生息的宝贵窗口。遵循“养收”之道,于饮食上润燥温中,于起居上保暖防寒,于运动上舒缓有度,于精神上安宁内守,正是顺应天时、颐养身心的不二法门。
所谓养生之道,无非是读懂自然的低语,在四时流转中安顿身心——白露凝霜的清晨,我们饮下的那碗温润羹汤,穿上的那件柔软布衣,踏出的那步不疾不徐,皆是与天地同频的智慧回响。

END
感谢摄影师 兮兮森林迷了路
提供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