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建筑构建逐渐走入民间,风铎世俗化的历程

名家藏单 2025-09-10  2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从小,小君就很喜欢风铃,每每听着窗前风铃叮当叮当的响,心情就无比舒畅。然而,你可知道,其实我们如今看到的各种材质,大大小小的风铃,他们都是源于我们传统建筑构件中的风铎。


白居易的“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和张耒的“夜久月高风铎响,木鱼呼觉五更眠。”都是描写风铎的诗句。我们发现,似乎风铎多挂在寺庙和宝塔的飞檐下,每当风吹起那声音清脆且灵动。






确实,佛教建筑 更偏爱挂风铎,这或许是因为最早在佛塔上挂风铎的是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原,这种檐下挂风铎的习惯便也随之传入中国。因此,据考据,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风铎”应是在佛教文化兴盛时期的北魏。《洛阳伽蓝记》中便有记载,北魏时期,风铎在寺院的佛塔上便已经被广泛使用了,书云:“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 ;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音,闻及十里。”


寺庙建筑发展至唐朝,佛殿与佛塔便有了并重的趋势,因此风铎也逐渐开始在殿堂建筑中应用。直到明清之后,佛教文化日益普及和世俗化,许多民间建筑也逐渐开始使用风铎了。


风铎的材质多为金属,偶尔也会有竹或陶所制。他的结构一般有外部的铎体和内部的铎舌所制,当风吹动风铎时,铎舌撞击铎体发出清脆的响声,人们便可以通过声音的大小来判断风势的强弱。可见,风铎的作用之一便是测风工具。









除此之外,风铎还有个作用便是驱赶那些喜欢在檐下作窝的鸟儿们。毕竟,中国的古代的古典建筑多是以木结构精巧的组合而成,若鸟儿长期在屋檐下的木结构上筑巢,一方面鸟屎和筑巢的材料会腐蚀破坏木构建,而鸟巢多了长期以往也会影响木结构的受力平衡。再加上寺庙多建在山林中,更是容易引来鸟儿。因此,相对来说像塔或是寺院的大殿这种既高又大的建筑对木构件的保护和受力平衡的维持就更需要以铃声来惊飞鸟了,因此风铎又名“惊鸟铃”。


当风铎渐渐世俗化后,人们往往也喜欢在宫殿或者住宅的飞檐下挂上风铎,便是为了降福驱邪用,还可以体现出庄严肃穆的感觉。《宋史·礼志》便有记载:“明堂庭树松梓桧,门不设戟,殿角皆垂铃。”檐下的金石之声让明堂少了几分肃杀,多了几分肃穆。








END

本图片除平台拍摄及相关作者提供外,

其它图片均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号不对其来源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