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八月中,昼夜均而寒暑平。院里的桂花悄悄吐蕊,晨起推窗,白霜已爬上草尖。《春秋繁露》有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时节,北方的麦田翻起金浪,南方的柑桔压弯枝头,天地间阳气收敛,阴气渐盛。但秋燥如影随形,稍不留神便口干咽痛。如何在这阴阳平衡的节气里调养身心?且看古人千年智慧中的秋分养生之道。


平分秋色·养生时光


秋分三候的养生密码
雷始收声:春分雷发声,秋分雷收声。古人认为雷因阳气盛而发声,此时阳气内敛,宜早睡以养阴。《遵生八笺》建议:“秋分之日,宜静坐观息。”
蛰虫坯户:小虫开始用细土封巢穴洞口。对应人体腠理渐闭,当添薄衣护颈背。江南民谚“白露身不露,秋分脚不露”,提醒勿再赤足踏凉。
水始涸:河湖水量减少,暗喻人体津液易亏。元代《饮膳正要》记载“秋气燥,宜食麻润燥”,此时芝麻、杏仁正当令。




养生三忌:避秋燥之伤
忌贪凉闭汗:“秋冻”并非挨冻。清晨凉气袭人,老幼尤需护好三关:后颈(风池穴)、肚脐(神阙穴)、脚踝(三阴交)。《老老恒言》提醒:“秋日晨起,薄棉背心护胸背。”
忌辛散耗阴:秋分燥气当令,若仍如夏日嗜食葱姜辣椒,如同火上浇油。清代名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警示:“秋燥刑金,辛热之物宜节。”
忌悲秋伤肺:见落叶而伤怀,最损肺气。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开出“情志方”:“秋日登高望远,以畅秋志。”城郊矮丘、古寺石阶皆可舒达气机。


养生三宜·润燥平阴阳


饮食甘润平补最相宜
南方润燥汤:岭南“青榄雪梨煲瘦肉”,取青榄三枚劈开,雪梨留皮去核,慢炖两小时,清咽润肺。
北方养阴粥:燕赵“百合杏仁小米粥”,用南杏仁十粒去皮尖,配张家口小米,晨起温热食之。
江浙古方:杭白菊配枸杞代茶饮,《本草纲目》载其“平肝明目,滋肾润燥”。
起居早卧早起敛神气
卯时(5-7点)披衣而起,面向西方深呼吸九次,借秋金肃降之气平肺火;酉时(17-19点)日落散步,忌剧烈出汗。《黄帝内经》“秋三月,早卧早起”的训导,至今仍是金律。
疗养借天时祛陈疾
此时艾灸足三里、涌泉穴,可固本培元;拔罐宜选背部膀胱经,助排余湿。晋中农家至今沿袭“秋分晒背”习俗,择晴日晒背一刻钟,暖流直透丹田。


平分秋色·养生时光


古俗今用:民俗里的养生智慧
吃秋菜:岭南“秋分吃秋菜”的野苋菜,焯水拌芝麻油,暗合“秋宜食麻”的古训。野苋菜含钙量是菠菜的三倍,正应“秋补筋骨”之说。
竖鸡蛋:“秋分到,蛋儿俏”的旧俗,实为训练心神专一。《养生论》云:“静神安形,养生之本。”现代人可借此收摄心神。
放纸鸢:孩童秋分放风筝,昂首展臂间舒展肺气。苏州老中医仍有“九月纸鸢飞,咳喘不近身”的谚语。




养生智慧辨误
“春捂秋冻”需辨证:阳虚者及老幼需护好腰腹,薄棉背心胜于盲目受凉。
“贴秋膘”非食厚味:脾虚者宜食山药小米粥,阴虚者当选玉竹老鸭汤,肥甘反生痰湿。
“秋瓜坏肚”有深意:西瓜、甜瓜此时寒性愈显,改食石榴、葡萄等应季秋果更宜。
暮色四合时,檐下挂起新收的柿子,橙红如小灯笼。想起陆游“秋分雷自合收声,白露明朝更凝莹”的诗句。秋分养生之要,不在大补大泄,而在晨起一碗粥的温润,午后片刻坐的安宁,夜归一件衣的贴心。这般顺应天时的从容,恰似院中那棵老桂树——敛尽春夏季的繁华,静待寒露后的芬芳。

END
感谢摄影师 兮兮森林迷了路
提供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业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