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壁,独属于中国建筑的美学符号

名家藏单 2025-09-18  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影壁可以算是独属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特色元素了,它亦是中国古典建筑的序曲。


影壁,在旧时,又称“树”、“屏”或是“萧蔷”,所谓“祸起萧墙”中的萧蔷便是影壁,正如《论语·季氏》中所云:“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说明了祸乱之因,便在于内部,由此亦可见,影壁的作用便是官府衙门或是深宅大院用于阻隔内外的屏障。东汉经学家的注解便详细地对影壁做出了解释:“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意思便是从大门到影壁之间所流出的这段距离,便是让古代前来拜见的人可以在此下马,整理衣冠,调整心态,以便合乎礼节地以恭敬的心态去拜见上位者。


可见,影壁的一大功效便是基于古人在礼制方面的需求,因此唐宋之前,影壁多陷于帝王诸侯凳贵族阶层,直到唐宋之后影壁的应用范围才逐渐扩大化,世俗化。



如今要追溯影壁的源起暂时尚无确切的考中。不过从考古发现中可以证明,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影壁存在了。例如1982年在陕西岐山发现的西周宫殿遗址就已经发现有影壁了,这也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影壁,且这个影壁的形态已经相当完整。


在西周的礼制中,只有王公贵族的居所可以建造影壁,普通人一旦使用便属僭越,《礼纬》中便有详细的规定:“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为帷。”所谓“屏”就是影壁。《尔雅·释宫》有云:“屏谓之树。”李巡注:“以垣当门,自蔽,名曰树。”宋人邢昺亦曾解释道:“屏,蔽也…立墙当门以自蔽也。”但到了汉代之后,影壁开始出现在官僚府邸中。刘熙就曾在《释名》中提到 “罘罳在外门,罘复也,臣将入请事於此复重思也,今之照墙也”,可见当时所谓的 “罘罳” 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影壁。


时至唐宋时期,影壁的形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蓬勃的发展时期。唐宋时期佛教文化越发兴盛,便开始与传统的本土文化相互影响,影壁的发展和应用便是其中一斑。此时,影壁的构建抛弃了原本单调的树立墙面,而开始加入须弥座作为修饰,且影壁上的花纹也吸收了佛教文化中常见的如莲花、腾龙。绳索之类纹理。



不过这个时期对影壁最大的影响便是,但年帝王诸侯专供,如今却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实,在隋唐时期,对影壁的应有在礼治要求上就已经不是那么严格了了,许多建筑中都已经悄然用上了影壁。到了宋代影壁便开始进入寻常民居了,只不过只需要在材质和规格和尺寸上遵循等级要求就可以了。而世俗化将让影壁逐往越发接地气的方向发展,此时人们开始在影壁上画壁画了。


到了明清时期,影壁的主题、材质和造型几乎无所不包。但其功用却自始至终不曾改变过,除了遮挡效果还有就是增加建筑的气势,毕竟其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彰显出宅主的身份和地位。



END

本图片除平台拍摄及相关作者提供外,

其它图片均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号不对其来源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