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意渐浓,金风送爽,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悄然将至。这个承载着尊老敬老深意的传统节日,不仅有着登高远眺、遍插茱萸的动人习俗,更在千年流转中沉淀出一套独特的节日饮食文化。重阳节的餐桌,不仅饱含祝福,更蕴藏中医养生的古老智慧。
其实你可知道重阳节的特色饮食,每一道都承载着先民朴素的祈福愿望与生活智慧。





就比如重阳糕便具有“登高”的甜蜜寄托。对于我们的先民们来说重阳登高避灾是自古以来便有的习俗。但并非人人都能登高,尤其是年龄大了腿脚不便的老者。于是智慧的古人便以“糕”代“高”,取其谐音,制作软糯香甜的重阳糕。吃糕,便如同亲身登高,寄托了避祸趋吉、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
重阳糕在唐宋时称“麻葛糕”,但明清后其口味和花样越发的繁多了,常饰以彩旗(“重阳旗”)、嵌以枣、栗、石榴子等,寓意吉祥。糕体层层叠叠,象征“高”,是节日不可或缺的符号。
在比如菊花酒就是古人们延寿吉祥的“延龄客”。菊花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延寿客”,与重阳节令紧密相连。汉代《西京杂记》已有记载。相传由仙人授予长寿秘方演变而来,也与陶渊明爱菊、饮菊的文人雅趣相关。再加上古人认为菊花能祛灾祈福、延年益寿。秋日饮菊花酒,既是应时雅事,也承载了祈求健康长寿的殷切期盼。
而茱萸则是驱邪避毒的“辟邪翁”。茱萸的香气辛烈,被认为有驱虫祛湿、辟除恶气的功效。汉代即有重阳佩茱萸囊或插茱萸枝的习俗,就比如王维诗中的:“遍插茱萸少一人。”而且茱萸还可以入酒、入糕,就要么就是制茱萸酱来佐食,取其辛香辟秽、温通散寒之性。


羊肉面和螃蟹也是南北秋补重要食材。
北方一般大爱羊肉面,因为北方重阳渐寒,羊肉性温补虚,是贴秋膘、御寒的佳品。“羊”谐音“阳”,契合重阳阳气之意。一碗热腾腾的羊肉面,暖身又暖心。
而螃蟹则是南方人秋季的当季美食,因为江南重阳正是蟹肥膏黄时。“蟹”音同“谢”,民间有重阳食蟹谢秋恩之说,也是品尝时令美味的绝佳时机。
对于古人来说,每逢节气或节日的传统食物不仅美味,更蕴含着深刻的中医养生哲理。就例如上面提到的这些重阳节美食,不单单在人文上体现了人们在佳节时期的美好愿望,且在传统养伤会上也与秋季时令、人体需求高度契合。
从中医五行的角度来说,秋属金,主燥。中医强调“秋冬养阴”。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归肺肝经,清肝明目、清热降燥,正对秋燥引起的口干、目涩。菊花酒温和,取其疏散风热、平肝之功。
重阳糕所用糯米、粳米性平或微温,能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加入的枣、栗、莲子、红豆等,多为甘平或甘温之品,益气养血、健脾补肾,助人安稳度秋。

而茱萸性热,味辛苦,归肝肾脾胃经,温中散寒、燥湿助阳、疏肝下气。佩戴或少量食用,可防深秋寒气侵袭,驱散体内陈寒湿浊。王维诗中茱萸,正是重阳御寒辟邪的生动写照。
当然,南北方气候不同,在食养上也有不同的讲究,就比如北方羊肉性温味甘,温中暖下、补气益血、滋养强壮,乃是重阳时节温补御寒的佳品,特别适合体质虚寒者。
而螃蟹性大寒,味咸,归肝胃经。它虽味美,但过食易伤脾胃阳气因此重阳食蟹时必配的姜醋汁,姜性温散寒和胃,醋能消食去腥,中和蟹的寒性。民间“一口螃蟹一口姜”的智慧,正是中医寒热平衡理论的体现。
重阳节的一饮一食,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与养生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对健康长寿的祈愿,对长辈安康的深切祝福,也体现着“天人合一”、“药食同源”的东方哲学。在这个尊老敬老的日子里,让我们在品味传统美食的同时,更用心地将科学的养生关怀融入其中,让这份厚重的文化传统在健康与温情中代代相传,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END
声明:本文使用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用,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