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聊了不少君臣之间的关系,那么今天我们也来聊聊大臣之间的友谊吧。
若要说起同朝为官的大臣之间的关系,估摸着很多人会想起小学课本上的《负荆请罪》的故事。负荆请罪所体现的其实不单单像当年老师和我们所说的勇于认错,知错能改的价值观。事实上也体现了历史上同朝为官的大臣之间,关系也是相当复杂且微妙的。
估摸着,在历史剧上大家没少看朝堂上相互掣肘的政斗大戏。但事实上,历史上也是有着臣子之间友谊的温馨故事。例如被传唱两千多年的管仲鲍叔牙的故事。还有我们之前曾经聊过的关于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政见虽不同,朝堂上可以针锋相对,但私底下依然君子相待的故事。
但事实上,在唐朝历史上还为我们贡献了一对看成职场合作典范的臣子之间的友谊,这便是成语房谋杜断的出处,贞观之治的蓝图策划者之一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这对朝堂上默契合作的伙伴。
当年李渊起兵反隋,带领着军队打到渭北地区时,房玄龄便前来投靠的了。当时尚未被封为秦王的李世民便对房玄龄一见如故,当即重用了他。深深感激李世民的知遇之恩的房玄龄自此便尽心竭力地辅佐着李世民,这便是“君待我如国士,当以国士报之”。

因此,随着李世民东征西战,每每打了胜仗其他人只知搜罗金银财宝时,房玄龄却忙着为李世民四处招揽人才,而杜如晦便是房玄龄举荐给李世民的可靠助力。
据传深受李世民信赖的房玄龄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每每参政议事的时候都要求杜如晦要在场,每每政事难以决断的时候,都要杜如晦来拍板决定。
就如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天下初定,但民生还未完全恢复,民众的生活依旧艰苦。偏偏此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蝗灾,此时若应对不利必将成为大灾而使得战后初定的社会再出动荡。
于是李世民找来房玄龄商讨,房玄龄建议李世民首先举行祭天来安定民心;其次朝廷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来援助灾民,帮灾民赎回不得已卖掉的孩子;最后便是大赦天下。三条提议看起来似乎并不难,但真要实施落地对于初定的唐王朝来说却存在着种种的困难。但要落实的预算对于此时的朝廷就是一次巨大的消耗,且这么做能不能带来正面的影响君臣二人心中都没底。于是,二人便都想到了杜如晦。杜如晦听完前因后果后当即拍板,不管结果如何,这些都是当做之事,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据传还有次在朝会上关于死刑复核的问题,房玄龄引经据典,口若悬河说了两个多小时,李世民听得昏昏欲睡,但还是得听。没办法,宋代的死刑都需要皇帝批准才能执行,但对各种错综复杂的案件皇帝也并不是都能当即决断。当李世民为难之时,认真听了房玄龄分析了两个小时的杜如晦一句“陛下!该杀的就别犹豫。”便直接替李世民解了忧。

于是两人的默契分工,精诚合作便被后人称为“房谋杜断”。
所谓“房谋杜断”就是说房玄龄善于出谋划策,他总有想不完的思路和点子。而杜如晦总能在房玄龄诸多的思路和方案中选择出最优策略拍板决断。
由此可以看出两人虽能力都非常强,但各有长处。两人的特点若放在如今的职场上,就类似“战略规划”和“决策执行”的关系。房玄龄就如同顶尖的战略顾问,以发散性的思维,提出各种方案,这个阶段其实强调的就是广度、创造性和前瞻性,产出的是可能性和蓝图。而杜如晦则是一个果断的项目总监,他的工作是收敛性的。在面对房玄龄提供的多个方案时,他能迅速分析、判断、选择出最符合当前形势、最利于执行、最可能见效的方案。这个阶段所需要的便是决断力和魄力了,他产出的是最终决策和行动指令。可见,两人的配合在工作上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贞观之治的诸多创举就在两人的完美配合下得以提出且完美实施。
两人的合作其实不单单在朝堂之上,即便是在当今的职场中依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们体现的正是互补、信任、高效沟通、共同成就的职场精神。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团队,需要的都是成员之间的互相配合,取长补短,才能更好的实现共同的目标。
两人的完美配合也显示了一个好的团队需要三种角色存在:一个是决定人才的人。一个是全面优质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的人。一个是拍板并且执行的人。
END
声明:本文使用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用,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