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年轻的时候,一提起人情世故,让人心生起一股子腻烦。毕竟年轻时总将人情世故当做是人生的投机取巧,是一种不公正的现象。
然而,当年龄越发打了,历经的人事越来越多后,我才深刻的体会到,这世界上何来绝对的公平公正。当对这世界的真相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再去看所谓的人情世故,才深深地体会到那来自千年前的智慧。
所谓的人情世故,往往是顺应人性的,他所体现的便是人之常情。毕竟人类,作为群体性的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我们都生活在由人与人的关系所组成一张大网中。而这张大网便是“人情社会”。我们往往将人情社会视为儒家的产物,那么除了儒家文化圈的这些国家外,就没有所谓的人情社会了么?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提出了“六度人脉关系理论”,说的便是在这个世界上只需要认识六个人,就能联系上世界上所有的人。这种理论被称为“小世界现象”,然而这又何尝不是人情网络。距离、关系再遥远的两个人,只需要通过适当的人脉便可以快速拉进彼此的关系,其实这亦是一种人情关系的体现,西方以社会实验的方式证实了人情网络是一种客观存在现象,由此亦可证其是符合人性的存在。



只不过在在两千多年前,儒家便已经充分的探究利用这张人情网络,并将他以礼制的方式内化到我们的意思中,成为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
而儒家特色的人情关系的特点,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是有等级差距的,简单的说便是:爱是有等差的。而这也是一向最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认可的所在吧。
在讲求公平与人权的时代去宣言爱有等差的观念有时候确实挺让人难以说出口。似乎依靠着这种有等差的人情关系,总会让努力拼搏的人们在人情面前失去公平公正的机会。而会让人有这种感觉,主要还在于人性与理想总是存在着落差的。
儒家的礼制度其实是基于人性而设置的爱有等差的制度。
儒家提倡孝道,让人人尊敬、亲近自己的父母,而不提倡像对待陌生人的父母一样去对待自己父母。毕竟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为我们所付出辛劳,岂是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所能比较的。因此,这种有等差的孝道便是来自于,受父母知恩而图报之的正常人性感激心里。反过来说。若对待陌生人的父母也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般,那么又如何彰显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呢。
正如同小君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讨论过,在面度自家小孩和别人家的小孩同时落水时,即便是孔子来了也会先救自己的孩子。而这意思儒家爱有等差的体现,亦是人性的体现。

当年孟子骂墨子“无君无父,是禽兽也。”便是由于墨家所主张的兼爱太过于违反人性。一方面确实难得有多少人能做到抛却亲情,将天下人一视同仁,既然人人都做不到,那么喊出来的口号便是空洞无用的。
一方面若连位自己辛苦操劳的父母都不能给与特殊的亲近与关爱,对于朝夕相处亲人和朋友都没有特别的情感,又如何会去关爱与自己毫无干系的陌生人呢。而这便是儒家的“亲亲为大”的理论。
事实上,儒家在考虑礼仪制度的时候是充分考虑到人性的。所谓“亲亲”便是亲近关爱自己的亲友,再将这种关爱之情退及其他人。这种关爱是由近及远再由人及的仁爱体现。
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并不苛刻,遵循的亦是人的本性,将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得体,并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便是“义”的体现。
可见,儒家爱有等差的理智的关键,便是基于人性中的感恩之情和仁民之心,所谓的人情世故也不过是基于人性的人之常情。
只不过在历经了两年前多年的发展后,其中难免掺入了些庸俗化的“潜规则”,到如今几乎就成了个贬义词。
但若能理解所谓人情社会的底层逻辑,或许我们才能体会当年先贤们的良苦用心,更能体会其中人性的温情。

END

感谢摄影师 兮兮森林迷了路
提供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