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君臣之道,绝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儒家藏单 2025-08-28  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儒家所提倡的上下级关系,以古人的语境来说便是君臣有义,所谓“义”便是道义。道义这个词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聊过了。它是一种合乎仁善天性的得宜之举。


然而,当我们提起古代君臣关系的时候,往往最熟悉的便是那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看来,这句话一点都不“道义”,其实小君也可以说,这种带着悲剧色彩的君臣关系其实也是一点都不儒家的。


那么,儒家所推崇的君臣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孔圣人是怎么说的,或许心中就会有些数了。


在《论语·八佾》篇中,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则答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简单说,最理想的君臣关系就是君对臣下以礼相待,而臣下则对君尽职尽忠。事实上儒家对君臣的要求与当下人们所向往的老板与员工关系是如此的相似,如果老板可以把员工的福利待遇给到位,而员工也尽责尽责的工作,这是对么美好的职场关系。


只可惜理想总是美好的,在孔子的年代,臣子们侍奉君主很难得能尽到臣子的本分,做到孔子要求的无过无不及,而严格遵守君臣之礼的孔子则被人误解为谄媚君王,因此才有孔子那句“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毕竟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们对于自己的君王已经没有太多的敬意,因此弑君犯上屡屡发生。


但到了秦代以后的中央集权制之后,君王独尊因此也很难做到,“君使臣以礼”。所谓“君使臣以礼”便要求君王对待大臣要礼敬,对待下臣则要关爱,这便是儒家所提倡的为君之礼。


其实汉代之后,君臣之间的繁文缛节逐渐完备之后,君臣之间便已经不存在孔子所提倡的礼敬尽忠的道义关系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使得臣对君唯有服从。

但难能可贵的是,在君权至上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君臣之义的体现。例如李世民与 魏征这对怨种君臣,便足以体现君王对多大臣的敬和大臣对君王的忠。虽说直性子毒舌的魏征屡屡直言相谏,甚至时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让李世民下不来台,但深知魏征之忠的李世民依然对魏征礼敬相待,而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


而到了当今社会,君臣之义便体现在上下级之间,体现在雇员与雇主之间了。如领导关爱尊重下属,下属便报以尽职与忠诚;雇主福利待遇到位,雇员自然尽职尽责。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都是对等,以敬相待自然回之以礼敬,但若有人打破道义,人与人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那么对两者之间唯有内耗,得不偿失。


因此,儒家所追求的君臣之义,亦是一种顺乎人性,维系上下级只之间关系的平衡之道。将人与人之间的内耗减到最小,才能让上下齐心,推动团队的发展。

 


END

感谢摄影师 兮兮森林迷了路

 提供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