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或是忠于社稷苍生,一代名臣的生死抉择

儒家藏单 2025-09-08  34

本期人物

logos
 
忠君 忠国


关于君臣关系,孔子的观念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句话被后世的儒者奉为圭臬,作为君臣之间相处的准则。然而,在了解中国文化时,必须清楚知道,秦汉之后,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之后,人们的认知早已与先前的封建时期完全不同了。即便是儒家道家的观念,在这两个时期其实也有着巨大的区别。秦汉之后儒家虽也奉行孔孟之道,只是此时的孔孟之道已是经过改造后,适应君主专制的孔孟之道了。


就以这忠字为例,孔子所认同的“忠”乃是人与人之间对等的忠诚,唯有君王尊重善待臣下,臣下方有义务为君王尽忠尽责,可以说这个观点如今看来也是相当具有现代精神的。然而,到了君主专制的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之上的人事物尽归君王所有。臣下之忠,唯忠于君王,于是便渐渐有了“君要臣死成不得不死”之说。且在那个专制的年代,忠于国家和忠于君王事实上不过是一回事。

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往往也会遇到忠于君王或是忠于国家甚至忠于天下苍生的两难抉择。就如同小君所钦佩的冯道,在乱世之中经五朝,侍十君为保存中原文化,保护天下苍生而尽己所能,被苏轼、王安石称为“乱世菩萨”。然而,在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却充满了争议,原因便在于冯道割裂对君主和苍生的忠诚。可以说,于苍生和社稷来说,他是大大的忠义之臣,但对于君主来说,他则是不择不扣的不忠不义。


而同样,充满争议且具有悲剧色彩人物便是于谦。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于谦拯救了明朝,若没有他当年镇守北京城,大明估摸着要早亡两百年。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挽救大明于危难之中的忠义能臣,在拯救大明的八年后便被当众斩首,家人惨遭流放。据传于谦被斩后,无数百姓失声痛哭,而行刑的刽子手在三天后自刎谢罪,留遗书云:“死于谦者是我,活于谦者亦是我。今我以死谢罪,以全我心。”就连孙太后听闻于谦身死亦绝食抗议。然而明英宗却直言:“于谦,非死不可。”


为何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只因于谦所忠的是大明社稷,是天下苍生而非那高高在上的君王。当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瓦剌首领也先以朱祁镇要挟大明,并率兵包围了北京城。正是于谦当机立断,表示:“社稷为重,君为轻。”果断再立新君明代宗朱祁钰,并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组织“北京保卫战”身先士卒,临阵督战,率领明军以死相搏,最终守住了大明江山。然而,也正是因此为自己将来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但我相信于谦并不会后悔,若有九泉之下于谦见到自己的偶像文天祥亦可坦然。当年,大宋已颓倾不可挽救,文天祥明知以一己之利已无力回天,但依旧站了出来。即便被俘后,早已投降的南宋小皇帝前来劝降,文天祥也不为所动。对于他来说,他所忠于的是大宋社稷,而不是眼前的小皇帝,最终用自己的鲜血告诉了蒙古人,什么是汉人的气节。


而于谦之死,何尝不是因为他所忠的是社稷苍生而非君王。


无奈一代名臣工于谋国却拙于谋身。

只不过,从历史角度来看。

忠于君王不过谋一时名利。

但忠于社稷苍生,却受万世敬仰。


正所谓做人不可能超过圣人。圣人所为无不告知天道即人民利益。所以在人世间忠于个体的文字表达为乌合之众,忠于人民皆为人间正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