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中,暑气渐收,白露初凝。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节,北方高粱染红,南方稻浪翻金,天地间阳气渐收,阴气始生。
然而“秋老虎”虎视眈眈,湿热未散,燥气已萌。如何在此时节把握阴阳转换的玄机?且看古人智慧中的处暑养生之道。
处暑三候



老鹰捕猎后陈列如祭,恰似提醒人们收敛心神。此时宜晨起练“六字诀”中的“呬”字功,以养肺气。
万物由盛转衰,人体阳气渐收。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处暑后晨起啜粥”,正是借谷气滋养脾胃。
五谷丰登之际,新米入仓。《饮膳正要》建议“秋宜食麻”,此时芝麻、核桃等种子类食物正合时令。
养生三忌


暑热虽退,余威犹存。若仍贪恋空调冷饮,易使毛孔闭塞,湿热内困。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警示:“夏月汗孔开张,秋凉宜渐收之。”建议日间开窗通风,夜间关窗护阳,洗浴水温以38℃为宜。

“贴秋膘”习俗需因人而异。元代医家朱丹溪指出:“肥人多湿,瘦人多火。”湿热体质者若多食肥甘,反增痰湿。江南民谚“处暑吃鸭,无病各家”,鸭肉性凉润燥,远胜油腻厚味。

秋三月当“收敛神气”,剧烈运动致大汗淋漓,反伤阳气。此时登山宜缓步,太极、八段锦最合时宜。古籍《老老恒言》建议:“秋日晨兴,宜徐徐步庭院,吸纳清气。”
处暑养生知识



南方润燥方:岭南“青榄雪梨汤”取青榄三枚、雪梨半只炖煮,生津润肺;江浙“芡实莲子羹”以新收芡实配伍湘莲,健脾固精。
北方养阴食:鲁地“芝麻菠菜”用现磨芝麻酱拌时蔬;晋中“小米南瓜粥”取黄小米配老南瓜,暗合《周礼》“秋食麻与犬”的古训。
卯时(5-7点)晨起面向西方深呼吸,借肃降之气平肺火;酉时(17-19点)日落散步,敛心神以应秋收。《黄帝内经》所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之道,至今仍是养生圭臬。
秋气易生悲凉,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建议:“秋日宜登高望远,以畅秋志。”处暑登高不必险峻,城郊矮丘、古寺台阶皆可,重在舒达气机。
民俗养生密码

江南处暑放河灯的习俗,不仅是超度亡魂,更暗含“送暑迎凉”的心理调适。现代人可书烦忧于纸船,随流水释怀。
徽州人家至今沿袭“处暑煎凉茶”的传统,用鱼腥草、淡竹叶、陈皮各三钱煎煮,既清余热又防秋燥。
吃秋梨:北京“处暑吃秋梨”的习俗,在《燕京岁时记》早有记载。梨肉润肺,梨皮清火,连核煮水更添酸甘化阴之效。
END
声明:本文使用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交流学习,
不做商用,侵删。